初夏的微風吹過沙灣區葫蘆鎮梁村,連片的稻蛙養殖基地里,村民們正彎腰忙碌,譜寫著一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耕樂章。

“嘩啦——”清澈的池水緩緩流出,為基地插秧做著最后的準備。村民們赤腳踏入水田,手指翻飛間,一株株嫩綠的秧苗便在泥土中扎下了根。而在田埂四周,特意留出的食臺靜靜等待著它們的主人——一群即將開始蛻變的黑斑蛙。

“我們這是在給青蛙和水稻搭‘共享公寓’呢!”基地負責人熊建民解釋道,這片看似普通的稻田里,早已住進了一群特殊的“租客”。每年春天,黑斑蛙就會在這里產卵,到了五月,正是蝌蚪變身幼蛙的關鍵時期。他不僅要忙著插秧,還要精心照料這些“小租客”,確保它們順利“上岸”。

“我們的蛙可是搶手貨!”熊建民高興地給記者算起了經濟賬,目前黑斑蛙批發價穩定在每斤11——12元,40畝預計總產量12萬斤,7月中旬將迎來銷售旺季。此外,基地今年還新增了10畝中華蟾蜍養殖區,這些身披“黃金甲”的小家伙不僅是害蟲的天敵,它們身上提取的蟾酥、蟾衣等中藥材產品也將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。

這種“以種帶養、以養促種”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,既保護了生態環境,又提高了農民收入。稻花香里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——這不再是古詩中的意境,而是沙灣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。

川公網安備 51111102000101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