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位于沙灣區踏水鎮踏水村的200畝冬小麥種植基地迎來豐收。記者在現場見到,3臺現代化聯合收割機在金燦燦的麥田里往來穿梭,機器轟鳴聲中,脫粒、除雜、秸稈粉碎等工序一氣呵成。飽滿的麥粒如金色瀑布般從出料口傾瀉而下,裝滿等候在一旁的運輸車輛,勾勒出一幅動人的現代農業新圖景。

“這是基地首次試種冬小麥,收成超出預期!”基地負責人胡燕欣喜地告訴記者,經初步測算,該批小麥畝產可達800斤,總產量約16萬斤,按照當前市場行情,總產值將突破20萬元。

據了解,這批冬小麥從耕整土地到播種施肥,從田間管理到收獲歸倉,全程實現了機械化作業。這種“機器換人”的生產方式不僅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,緩解了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,還通過精準作業降低了生產成本。機械化收割同步完成的秸稈粉碎還田,既避免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,又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,為下茬作物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。

“冬小麥收后我們馬上就要種植中晚稻。”胡燕表示,通過“稻麥輪作”的種植模式,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,又能改善土壤結構,真正實現“一地雙收、糧效雙增”的良性循環。接下來,該基地將推廣“村集體經濟+種植大戶”模式,擴大種植規模,為打造更高水平“銅河糧倉”貢獻力量。近年來,沙灣區深入實施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略,農業機械化率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。

川公網安備 51111102000101號